关于高考试卷的诞生,最常被追问的是"谁在出题"。事实上,每年4月下旬开始,一场涉及多环节的命题筹备战已悄然启动。
首先是命题人选拔。教育部考试中心设有专门的命题专家库,入库成员需满足"一优三非"标准:"一优"要求高校教师为正教授或博导,中学教师需为特高级教师且具备10年以上教学经验;"三非"则明确排除高三任课教师、当年高三考生家长,以及参与过高考补习/资料编写的人员。这种筛选机制既了命题的专业性,又规避了潜在的利益关联。
候选名单确定后,4月中下旬会进行意向征询。获得口头同意的候选人,需在4月底至5月初完成集中。此时,他们将签署一份长达数页的保密协议——这份文件不仅规定了命题期间的行为规范,更明确要求高考结束后3年内不得利用命题身份进行商业宣传。完成签约的专家会被统一告知"出差",随后乘坐指定车辆前往机场,接受堪比"涉密人员"的严格安检。
安检环节堪称"零容忍":所有电子设备(包括手机、U盘)必须上交,衣物需检查是否有夹带,随身物品不得带纸和笔。曾参与命题的张老师回忆:"行李箱被拆开逐件检查,连衣服标签都要确认无字迹。"通过安检的专家将被送往封闭命题点,开启为期约一个月的"与世隔绝"生活。
进入命题点后,专家们首先要适应"无通讯"环境:所有电子设备被集中保管,与外界联系需通过专人转达,活动范围仅限驻点内,散步需两人同行。驻点内配备武警站岗、电子干扰设备,确保信息绝对封闭。
工作强度远超常规——每日从早8点持续至午夜,命题组需完成选题、论证、筛选、审核等多道工序。以数学卷为例,每个题型由2位专家各自提供15道备选,选题人从30道中优中选优,再由工作人员比对全网资料,若发现与市面资料重复率超50%立即淘汰。剩余题目需经学科秘书(命题组"灵魂人物")和组长双重审核,最终确定正卷与备用卷。
命题过程中,"反"是贯穿始终的原则。命题点会备齐当年所有高考教辅、模拟题,任何与市面题目思路雷同的设计都会被否决。语文作文命题更需遍历近3年模拟题,避免被预测。曾有命题老师因父亲去世的个人经历引发团队共鸣,最终促成"生命主题"作文题的诞生,这种偶然性背后实则是对"反套路"的深层坚持。
难度把控同样严苛。每道题的预估平均分、得分率需与往年对比,数学卷平均分误差需控制在3分以内。命题组常为一道题的表述、标点反复商榷,甚至出现通宵修改的情况——英语阅读理解需从千篇稿件中筛选主题积极、生词均衡的文章;语文病句题要确保无歧义,每个标点都可能影响考生理解。
试题初步成型后,需经历两轮严格测试。轮由省内多所中学的中游水平考生提前试做,成绩直接计入高考总分——这种"实战检验"能真实反映题目难度,超90%的情况会因此降低难度。第二轮则邀请未参与命题的高中教师实考,从教学视角挑出表述不清、考点覆盖不全等问题,命题组据此进行最后调整。
5月底至6月初,试卷进入印刷环节。指定印刷厂在警力监护下,需48小时内完成印刷,期间实行"双卷制度":正卷与备用卷分地印刷,除命题人外无人知晓最终使用版本。除非发生重大突发事件并经中央批准,否则备用卷不会启用。
参与命题对教师而言是极高荣誉,但也意味着"消失"的一个月。王老师回忆:"学生们不知道我去了哪里,只当我出差。回来那天教室掌声雷动,我却不能解释原因。"张老师则提到:"女儿以为我回老家,亲戚以为我出国,连丈夫都只知道大概方向。"保密协议规定,命题人身份需严格保密,甚至高考结束后3年不得用于商业宣传。
工作压力同样巨大。张老师说:"洗澡时都在想题目,生怕漏掉考点。团队里常为一道题的表述争得面红耳赤,但最终一定达成共识——毕竟这是关乎数万考生的人生考卷。"高考开考后,命题人的紧张并未结束。王老师坦言:"考试期间我根本睡不着,反复检查是否有疏漏。看到网上评价说'题目正常',才终于松了口气。"
从命题组选拔到试卷印刷,高考试卷的诞生凝聚着数十位专家的心血。他们在封闭环境中高强度工作,以"零失误"为目标,用专业与责任守护着高考的公平性。这份承载着千万家庭期望的试卷,背后是无数人默默的付出与坚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