秒学网 欢迎您!
课程导航

重庆中小学辅导场景下的教育实践观察: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深度思考

时间: 07-05

重庆中小学辅导场景下的教育实践观察: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深度思考

重庆中小学辅导场景下的教育实践观察: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深度思考

教育本质的再认识:从"教学"到"育人"的回归

疫情带来的不仅是教学形式的转变,更像一面棱镜,折射出教育生态的深层结构。当"停课不停学"成为常态,当网络教学覆盖千万课堂,我们更需要追问:学校教育的不可替代性究竟体现在哪里?作为长期扎根重庆中小学辅导一线的教育工作者,这段特殊时期的观察与思考,让我对教育本质有了更清晰的认知。

在日常语境中,"教学"与"教育"常被混用,但二者存在本质差异。前者侧重知识传递,后者则包含人格塑造、价值引导等更丰富的维度。疫情期间涌现的两类典型案例令人深思:一边是科研团队夜以继日攻关疫苗的执着,社区工作者不分昼夜守护居民的担当;另一边是极少数人隐瞒行程、哄抬物价的失德。这些真实发生的故事,恰恰印证了教育中"育人"的重要性——知识储备或许能决定一个人能走多快,但品德修养才真正决定能走多远。

德育培养的实践路径:从理念到行为的渗透

党的十八大提出的"爱国、敬业、诚信、友善"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不应只是墙上的标语,更需转化为可感知、可实践的教育场景。在重庆中小学辅导的日常教学中,我们尝试将德育融入具体情境:组织"社区服务小管家"活动,让学生参与垃圾分类宣传、空巢老人帮扶;开展"诚信考场"试点,用无监考的形式培养自律意识;在历史课中增设"抗疫英雄故事会",通过真实人物事迹传递家国情怀。

这些实践让我们看到,德育不是抽象的说教,而是具体的行为引导。当学生在帮助他人时收获感谢,在遵守规则时获得认可,在学习榜样时产生共鸣,品德培养便自然发生。正如一位参与社区服务的初中生在日记中写道:"原来做好事不是任务,而是能让自己和别人都开心的事"——这种由内而外的价值认同,才是德育的终极目标。

学习能力的重构:从"授鱼"到"授渔"的转变

网络教学的普及,彻底打破了"教师是知识唯一来源"的传统认知。当学生可以通过慕课平台学习名校课程,通过科普视频了解前沿科技,通过学习软件进行个性化练习,学校教育的知识传授功能正在面临重新定位。这既带来挑战,也蕴含机遇——它迫使我们思考:在信息爆炸的时代,学生真正需要的学习能力究竟是什么?

回顾疫情初期的网络教学实践,我们曾陷入两难:一方面需要借助电子设备开展教学,另一方面又担忧学生沉迷网络。但后续的跟踪观察发现,那些学习效果突出的学生,往往不是"被管出来的",而是"会自我管理的"。他们懂得如何筛选优质学习资源,如何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,如何平衡学习与休息。这启示我们:学校教育的重点应从"教知识"转向"教方法"。

在重庆中小学辅导的课堂上,我们尝试推行"学习策略工作坊":教学生使用"康奈尔笔记法"整理知识点,用"四象限法则"规划学习任务,通过"费曼学习法"检验知识掌握程度。这些具体的方法指导,比单纯的知识灌输更能提升学习效能。正如一位家长反馈:"孩子现在知道怎么安排作业顺序,还会自己找拓展资料,学习主动性明显提高了。"

兴趣激发的教育价值:从"被动学"到"主动探"的跨越

爱因斯坦"兴趣是的老师"的论断,在教育实践中不断被验证。但如何培养兴趣,却是教育者面临的共同课题。过去我们常陷入误区:用题海战术"磨"出成绩,用标准化考核"筛"出"优秀",却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与内在动力。疫情期间的"居家学习"更凸显了这一问题——缺乏外部监管的情况下,那些仅凭应试压力学习的学生,很容易出现动力不足的现象。

在重庆中小学辅导的课程设计中,我们更注重构建"兴趣触发场景":开设"生活中的科学"实验课,让学生用厨房材料完成酸碱反应实验;组织"城市文化探秘"研学活动,通过实地考察学习历史知识;设立"创意工坊",鼓励学生用编程、绘画、手工等形式表达学习成果。这些活动打破了教室的物理边界,让学习与生活产生真实连接,许多学生因此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方向。

一位原本对数学提不起兴趣的学生,在"超市购物中的统计学"实践课上,通过分析商品销售数据发现了数学的实用价值,不仅主动完成拓展练习,还报名参加了学校的统计兴趣小组。这样的转变让我们确信:当学习与兴趣产生共鸣,知识吸收会变得自然而高效。

教育反思的最终指向:培养完整的人

这场疫情带来的教育反思,最终应回归到"培养什么样的人"这一根本问题。学校教育既不是简单的知识仓库,也不是机械的应试工厂,而是要培养既有扎实学识、又有健全人格,既会高效学习、又能主动探索的完整个体。

在重庆中小学辅导的实践中,我们始终牢记:教育是慢的艺术,需要耐心等待种子发芽;教育是爱的传递,需要用心感受每个学生的独特性;教育是终身的事业,需要持续探索更科学的方法。未来,我们将继续以"立德树人"为根本,以"授人以渔"为路径,以"激发兴趣"为动力,在中小学教育的土壤中,培育更多有温度、有能力、有追求的时代新人。

0.065956s